日前,记者从农业部获悉,2017年粮改饲试点地区已收贮青贮玉米等优质饲草料1257万亩,超额完成《政府工作报告》1000万亩的任务目标。政策实施3年来,农业部把粮改饲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,强化顶层设计,完善工作制度和考核机制,加大督导检查力度,探索创新实施方式,推动中央财政补助资金从2015年的3亿元增加到今年的20亿元,试点范围从30个县扩大到455个,实施面积从150万亩增加到1000万亩以上,确保这项惠农惠牧的好政策落到实处、见到实效。地方农业部门在落实政策的过程中,按照以养定种、为养而种、以养改种的思路,遵循市场机制大力推广籽粒玉米改种全株青贮玉米、苜蓿、燕麦等优质饲草料,探索构建种养结合、粮草兼顾的新型农牧业结构。
粮改饲有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,种植养殖农户收入均大幅提高,乳畜产品产量、品质全面提升。青海省湟源县农牧局局长严卓才坦言:“对农民而言,种植一亩牧草比种青稞能增收三四百元;对养殖场而言,每增加1公斤青贮草可减少0.5公斤精饲料投喂,这样奶牛每年可节本2600多元,肉牛育肥期节约600多元、肉羊节约80多元。”
“从前,由于气候和种植习惯等因素,我们每年只能种植一茬农作物。如今,在粮改饲政策的引导下,全区示范推广了‘黑麦草-青贮玉米’一年两茬种植模式。”宁夏农牧厅相关负责人介绍。在这样的种植模式下,一亩土地纯收益有1320元,较单一种植青贮玉米增收了420元。同样,在新疆,小麦复播玉米、两季青贮玉米种植效益可以超过单季籽粒玉米种植,甚至接近棉花种植效益。
山西省朔州市山阴县合盛堡乡东双山村养殖大户陈永和说:“优质饲草料改善了营养结构,生鲜乳的产量与质量、肉羊的产量与品质全面提升,牛羊发病率下降。”“每斤奶成本可以降低0.1元,我们的目标是降低0.4元到0.5元。”朔州市畜牧中心负责人说。
粮改饲要求以养定种,需要集中连片种植、机械化收储、集约化经营,有力促进了土地流转,催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。截至目前,17个试点省区累计发展粮改饲专业化生产服务组织2000多个。甘肃省凉州、甘州、安定等县区鼓励支持龙头企业、饲草料加工厂、规模养殖场(小区)、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,采取流转土地、订单种植和合同收购的形式,建立规模化饲草料种植基地,种植的全株青贮玉米、甜高粱、苜蓿等全部由养殖企业收购或自用,实现了种养结合、草畜配套、就近转化;河南省泌阳县青贮专业合作社已经发展到12家,成为该县粮改饲项目实施的主力军。
上一篇: 农作物种子公司:如何实现水稻高产